4月27日至28日,2017年教学工作会议在学术会堂召开。崔沪副院长代表中科创业学院做了主题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思考”的典型发言。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意义;二是创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意义
2015,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分别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大潮由此展开。
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创办企业教育,而是要通过创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生创办企业不在一个层面,更不能划等号。
尊重个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还给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选择权。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学的新境界,就是要紧密结合科技、经济、社会前沿,培养满足社会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与之相呼应,我校制定了《山东工商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和许多高校一样,我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办企业;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不够;三是整体推进不够,部门间协同不足,参与面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创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创业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在创业基础教育、创业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文化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有一些收获,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在此做简单分享和交流。
第一,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工商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根据创业者素质特点、创业过程与规律,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由校内专家、校外企业家和创业者共同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第二,创业基础教育与师资建设并重。创业学院承担面向全体学生创业基础课的授课任务,经过多轮试点,小班授课、混合式教学等渐入轨道。创业学院根据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保持相对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先后与烟建集团、烟台果品总公司、烟台国贸、烟台港集团、软通动力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课程共建、导师聘任等方面深化合作,几十位企业家导师走进课堂开展授课。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充分利用学堂在线、可汗学院、超星数字等网络课程资源。在服务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引入了前海子谦“百森商学院模式”和香港城市大学“7P模式”等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有100多位校内教师受益。1位老师进入国家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第三,开展小班授课、混合式教学。25-50人的规模,小组谈论、行动学习、参观考察、市场调研、翻转课堂成为创业学院教学的基本做法。创业学院的学生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他们学习动机明确,内容针对性强,学习效率高。
第四,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引入行业社会资源。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腾讯新媒体、阿里巴巴、烟台果品总公司、山东海波海洋生物科技、奔跑文化传媒、市台办、市就业办、市中小企业局、黄海街道、东山街道等单位合作,为创业大学生对接社会资源、创业项目和创业融资。
第五,踏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创业学院崇尚“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包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业文化和理念,使之植根于每个创业者的基因。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已经成为创业学院学生的重要课堂。除了在本学院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外,还面向全校开展“一天两元三倍创新创业实践挑战赛”等实践活动。活动本身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近两年果品滞销的情况下聚焦三农问题,帮助牟平果农销售苹果。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模拟练习,而是实实在在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
目前,创业学院有87名同学,40多家创业公司,10个工作室,营业额过百万10家,过五百万2家,创业团队吸引学生总数400余人,可同时为500多人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有1人通过职来职往成功求职并休学外出创业,有4个创业项目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支团队在省级创业大赛中获金、银、铜奖。刘金虎同学所运营新媒体公众号拥有粉丝超过60万,团队成员24人,9名全职人员月薪均在3000以上,刘金虎同学被聘为腾讯新媒体烟台负责人,获泛海扬帆山东大学生创业行动资助4万元。创业项目得到烟台市市长以及相关部门关注和重视。
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九大任务和我校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把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有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坚持的原则,二是采取的措施。简单说,我们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专业融合、强化实践”的原则,采取“建”、“分”、“跨”、“引”、“融”、“通”六字措施。
第一,“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第一任务。这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建立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第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面向全体,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分”类施教,“跨”专业培养。“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个性化专业选择”是教育教学发展选择的结果,也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推进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路径,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实施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第三,文化“引”领,资源“引”入,实践“引”导。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实训等第二课堂文化与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共同塑造了山商学子的风格。
第四,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建设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第五,打“通”部门壁垒,畅“通”保障机制。教师科研成果是创业实践的重要支撑,多所高校在创业学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以打通教师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渠道。职称评定工作中同样应该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持步调一致,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引导教师发展的新路径,国内多所高校已在职称评定中单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系列,并且把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与教学成果奖并重。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赛一等奖,就相当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校外导师、创业资金等资源输入学校也需要有畅通的机制。
相信,“通过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校一定能建立起人文教育为魂、专业教育为体、创新创业教育为翼,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